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5的文章

20251016 高雄社主辦王時成專題演講聯合例會

圖片
  高雄社主辦聯合例會 王時成從對抗到雙贏 〈打通談判任督二脈〉 籌碼佈局 創意解套 《本刊訊》本社第2397次例會,參與由高雄社主辦,東區社、西區社、東南社、晨光社、繁星社共同聯合例會,特別邀請王時成理事長以〈打通談判任督二脈〉為題開講,會場座無虛席。 王理事長以淺顯卻具深度的語言,帶領社友從學理到實務,拆解談判的本質與方法,強調談判並非表面技巧的堆砌,而是靠系統化思維與策略性籌碼,才能在各類人際和商務衝突中找到創意而穩健的解法。 王理事長指出,成功談判需要三種「氣」:氣質、氣勢與氣度,三者合一才能影響對手並有效化解問題。他強調不要學「三腳貓」式的零碎招式,而應學習「理性的抽絲剝繭」與「壓倒式的排山倒海」,也就是把談判當作一門系統性的博弈科學來學習與練習。 談判是生活大小事無所不在的能力:從小學生在書桌上畫界線、車禍理賠到國際關稅談判,皆屬談判適用的場域。王理事長以簡潔的邏輯提醒大家,能先溝通就不要直接談判;溝通、協商、博弈到談判,是逐步升級的過程,目的在於解決衝突、避免對決與創造雙贏。 演講中,王理事長以經典與時事案例闡述談判籌碼的物理性分類:情報籌碼、時間籌碼與權勢籌碼;只有能對對手造成心理或實際壓力的,才稱得上真正的「籌碼」。他引述政商談判實例指出,耐性與提供解套方案往往比一味高壓更有效,例如某些國際談判中,能抵死不從卻善於提出替代選項的談判者,往往受尊重並能達成預期結果。 其中也談到所謂「川普式」談判四部曲:漫天喊價、製造恐懼、變化無常與亂中取利,王理事長分析這些手法的理論基礎與風險,並以博弈理論對其作出中性評價:在某些情境下可見效,但非長久之道。相比之下,他更倡議以「系統化談判」與「理性博弈」為根基,將每一步出招視為籌碼運用,並在僵局中尋求創意選項,讓雙方各退一步卻都能自認為「贏家」。 為了讓理論更落地,王理事長舉了多個日常與企業實務例子:車禍理賠、勞資爭議、採購與銷售談判等,說明如何透過瞭解對方立場、拆解爭點、提出替代方案來達成妥協;以員工請求加薪為例,他建議避免圍繞單一爭點互槓,應提出多個選項,如彈性工時、考核獎金或留任誘因,擴大全贏的可能。 主講提醒大家練習談判的方法與心法: 以溝通為先,將談判視為解題工具而非終局對抗。 構築和運用籌碼(情報、時間、權勢),但籌碼要能產生反應才有價值。 學習觀察與換位思考,尋找「認知差距」作為創造雙贏的切入...